書籍介紹

孩子的未來會呈現什麼樣貌,是大人的責任。
當每個大人願意開啟思考的可能,孩子就有機會擁有更寬廣的天空。
​拿出大人的勇氣,相信教育的力量,讓改變為我們帶來希望。

這本書不僅是我多年來做為一個母親、一個教師、一個教育改革推動者在教育現場內外的所見所聞,更包含了我對於這片土地永續的期盼。
唯有我們願意相信自己能夠創造未來,願意改變生活方式與教育模式,永續的環境與生活才會到來。
因為相信,我們改變了不可能,打開了生命的可能。如果你相信教育,教育就能夠為我們創造未來。

――藍偉瑩

父母──守護孩子的獨特性
.父母應慎思自己對孩子成長過程的介入,切忌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給予孩子空白自主的時間,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值得努力的事情上。
.父母要幫孩子撐起這樣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空間,負起應負的代價,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主見,對事情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保存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勇氣,這是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的重要根基。
.順著孩子的需要去安排他的生活,而不是執著於安排你要孩子走的路。
​.父母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采的樣子,孩子就會看著父母的背影,走出屬於他的精采人生。

老師──支持孩子的多元性
.每遇到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充分理解學生,課堂引導時就不會只有一種教學法,也不會只有一種提問方式。
.保有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能協助孩子發揮與發展,對於多元的欣賞,才是這個時代要鼓勵孩子所追求的卓越。
.學校不是補習班,一所好學校、一個好老師,是讓孩子的潛力發揮到極致,而不是讓孩子變成跟別人一樣的人。
.當社會期待學校可以培養出跨領域的學生時,老師是否可以承擔這樣的重責?首先要釐清的是,成人自己是否具備跨領域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石,老師應放手讓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承擔選擇的責任。
.教育無法速成。教育最需要等待,彈性學習時間中的自主學習最能看到累積三年下來的獨特學生樣貌。

社會──人人肩負教育責任
.社會是教育最大的場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育,每一個大人都肩負教育的責任。
.孩子是社會的「公共財」,因為他象徵社會的二十年後;培育下一代孩子的正確認知,就是在創造二十年後的社會。
.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需要全體的力量,協助孩子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定錨準確,人生道路才不易偏離正軌。
.教育不是因為社會改變後才跟著改變的,教育應當是走在社會改變之前,教育是為了開創理想的未來而努力著。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肩負教育責任,教育從來不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學校的責任而已,新聞媒體、百工百業都是下一代的「示範者」。

政策──請發揮大人的勇氣
.「對的初衷」加上「堅持執行」,教育政策才能落實,教改才能成功,我們才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中央與地方形成夥伴關係,教育問題被解決,社會才能共好。
.世界無法等台灣準備好。世界已經翻轉好幾次了,如果教育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無法協助孩子面對變化更莫測的未來。
.好的政策無法落實,確實會成為一場空。然而,一場空的不只是政策未落實而已,而是孩子的未來變成一場空。
.大人勇敢起來,貫徹正確的政策,堅持把對的事情做好做滿,廣大的下一代才能受惠。

本書特色
1.「教育改革先行者」×「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博士全新力作,分別從「家庭教養」、「教育現場」、「社會觀察」、「政策研擬」等面向宏觀教育、剖析教育,進而打破迷思、提出解方。

2.從家庭、學校、社會到政策,以全新觀點看待教育;教育,和你想的不一樣。

推薦序 守護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李儀婷
推薦序 我相信,台灣的教育會更好/陳偉泓
推薦序 讓政策的落實為教育開創新局/潘文忠
推薦序 教育應該走在社會改革前面/嚴長壽

自序 未來,從相信自己開始

前言 「以厭世的心來愛世界」

PART1 家庭篇—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1.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放手,孩子才有勇氣冒險
2.撐起孩子成長的空間—切忌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3.孩子不該是父母的複製品—你為孩子指引的明路也許反而是遠路
4.父母是孩子獨特性的守護者—讓孩子找到自己,他才能安身立命

PART2 學校篇教育,從信任開始
1.校長,你的老師很棒—彼此信任,共同朝美好願景前進
2.是我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學生是老師專業成長的「老師」
3.我不是補習班老師—讓孩子在多樣態學習中成為獨特的自己
4.我們要的是尊重不是名利—老師需要熱情與好奇,不需要完美

PART3 社會篇教育是一切根基
1.誰該關心教育—教育需要所有國民的共識
2.教育創新產業的興起—新世代對社會的抗議與翻轉
3.社會是教育最大的場域—每一個大人都肩負教育的責任
4.營造支持創新的文化—親手創造,才會尊重智慧

PART4 政策篇教育理想的堅持
1.教育政策不是政治績效—孩子的生命發展重於政治角力
2.課綱與考招變革,二十年教育大躍進—期待一O八課綱真正上路與落實
3.政策的一致性與因地制宜—中央與地方形成夥伴關係,社會才能共好
4.組織的困境與未來—大人勇敢起來,讓下一代有開闊的未來

結語 你可以不認同我,但請信任我

附錄 打開藍家大門—藍偉瑩三代親子教養篇

未來,從相信自己開始

從小到大,最讓我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大家總是對於未知充滿否定,不相信事情是可以做到的,不相信事情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不願意試試看?為什麼不願意堅持下去?

當了老師後,同樣的,我覺得沒有教不來的學生,沒有改變不了的孩子,只要願意等待,只要願意相信,事情都會有所轉變,孩子的未來會因此而獲益。但我總會得到這樣的回應:「我也很想跟你一樣有信心和勇氣。」這種回應讓我的想法好像成為一個特例,而不是身為人都該有的特質。但是,這真的是因為我特別嗎?或是他們不願意跨出舒適圈呢?

信任來自於為自己負責任

教書二十四年,遇到各種不同家庭背景與特質的孩子,也遇到不少還沒有真正「獨立」的父母。孩子總會抱怨著父母或大人不願意相信他、不願意給他空間,但我總會對孩子說:「你過去做過什麼?為何別人會不相信你?」這時候,孩子總是支支吾吾,最後便靜默。

同樣的,當父母對我說到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衝突時,或是孩子不願意溝通或態度惡劣時,我也會問:「你們過去是如何相處的?孩子應該不會是從小就這樣的,是什麼讓他變了?」

「信任」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或許不是因為別人不願意信任我,而是我為何無法讓人信任。

指責他人很容易,卻很少有人願意向他人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的不足,並願意面對與承擔改變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樣的經驗讓我們對於人的信任愈來愈少,讓這個世界花費了愈來愈多的溝通成本,只因為我們背負了太多不好的經驗。

漸漸的,人與人的往來進入惡性循環。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規範愈來愈多,孩子也一如大家預期的那樣不成熟或任性;教育主管機關制定了新課綱,學校或老師若想著可以如何鑽漏洞,能不做就不做,政策上路但無法落實便會成為常態。

在推動新課綱的時候,曾經遇過學校主管或老師問起:

「教育部這次是玩真的嗎?」

「別的學校真的會做嗎?」

「最後會不會只有我們傻傻的做了?」

「教育部會查嗎?不做會怎麼樣嗎?」

很難想像這些話會從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口中說出,我總想問問他們:「如果你的學生說『學校真的會抓嗎?如果被抓到會怎麼樣嗎?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要做?』你會如何回應呢?」甚至也有不少學校反映,家長希望學校只要加強學生的應考能力就好,不用做課綱裡那些大考不考的事情。

就這樣,我們抱怨學生變得喜歡鑽漏洞,或是喜歡爭辯,卻忘了回過頭審視自己:為何自己在面對這些有法律效力的規範時,一心想的卻是有什麼方法可以不必改變現況?是不信任別人,或是不信任自己?

如果把心思放在如何可以不遵守規範,想方設法要鑽漏洞,而不是真正設法了解這些規範或改變的意義,那這樣的學校、老師、家長或學生不被人信任,實在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有一種不行是「我覺得我不行」

在前一本書的新書發表會時,我遇到了一對首屆適用新課綱的高一生母女,她們聽完了整場對談,並拿著書來給我簽名。

這個女孩看見我便說:「學校強迫我們彈性學習時間選擇一項補強性教學,只能從學校安排的國文、英文與數學中選擇。最後我只好選了國文,但老師從開學到現在只是帶著我們寫了前五課的主旨,我真的不懂!這跟上國文課有何不同?我想做其他事情。」

這對母女想問我,學校真的可以這樣嗎?我回說這是違反課綱的,學生有權利不選這個補強性教學,學生是可以申請自主學習的。他們問能如何爭取,我建議他們直接跟學校溝通。但說真的,不得不承認也許一九九九專線或署長信箱會相對有效。

除了這對母女,台灣還有多少適用新課綱的學生面臨了相同的情況呢?

有些學校和老師認為學生根本不會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不懂得選擇或安排自己,所以連學生的自主學習都幫他們安排好要學什麼了。

這件事真的很弔詭,如果自主學習是新課綱為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安排的一種學習體驗,為何學校和老師會認為「學生應該要會自主學習,才能自主學習」,而不是「因為不會自主學習,所以才要讓他們自主學習」呢?如果以這樣的邏輯來看,「會數學的學生才能學數學」、「會音樂的學生才能學音樂」,這不是超級矛盾嗎?

學生到學校就是要學習與發展,所以可以不會、可以失敗、可以調整,直到學會。為什麼不將自主學習的時間就當成學生在學習如何學習呢?如果一個學生三年來每週花一小時,最後學會了自主學習,養成了學習的習慣,這樣的成果對於一生的意義,應該遠大於取得優異的學科成績吧?

這就如同,當學校反映了實施上的困難,主管機關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協助學校解決困難,卻選擇了改變規定,讓學校有些彈性,但仍然沒有提供協助。這樣又如何期待學校有一天能夠有能力真正上路呢?

主管機關預設了某些學校要落實新課綱是困難的,但真正了解教育現場情形後,便會發現,我們以為的偏鄉或小校反而努力實踐,即使有困難也設法突破,只因為想要給偏鄉的孩子更大的世界。而那些宣稱實施新課綱有困難的,往往是相關資源充足、學生素質較好的學校。到底是無法做,還是不願意面對衝突與改變呢?

教育現場對於學生學習態度的抱怨已有多年,但當教育改革推動時,卻又不願意改變現況,寧可告訴自己改變也不會更好,就這樣繼續自怨自艾的停留在原地。讓人納悶的是,這些人寧可相信,只要讓學校回到二、三十年前的樣態,他們就能管得住學生,也能讓學生心無旁騖的學習。但是,社會也能倒退到過去嗎?家庭型態也能嗎?如果都不能,那不斷抱怨教育主管機關,是不是太任性了?

教育不是因為社會改變後才跟著改變的,教育應當是走在社會改變之前,教育是為了開創理想的未來而努力著。我們總是說我們在培養未來公民,但教育現場卻仍有為數不少的人期待著如果能夠回到過去多好!多麼諷刺。

教育是基於信任而發展的

在台灣,教育部不只是訂定教育的大原則,也規範了許多細節,雖然近年來一直說要減少公文與降低行政負擔、要整併各項計畫,但到教育現場一問,壓力仍然很大,更何況還有不同司署都在進行著相似的計畫,讓現場無所適從。

從中央主管機關對地方主管機關的規範,到地方主管機關對學校的規範,我們看到的是過多的安排與規劃,中央安排了地方要做的事情,地方安排了學校要做的事情,大家安排了老師該做的事情,而最終被塞滿的人是學生,讓孩子們對於長大充滿期待,因為他們想要擺脫這一切。

二O一七年二月,我與幾位教育夥伴共同發起連署,期望招聯會能夠正視高中現場對於大學招生的看法,因為我們是共同培育學生的夥伴,大學的招生影響著高中的運作,更可能影響著大學自己的課程教學與研究發展。就這樣,在二百五十二所高中校長、教務主任與課督的參與下,我們並非以特定組織的身分,取得與大學對談的機會。

過程中,我寫了一封信,寄給每一位大學校長,提出我們的期待,也說明我們是為了共好,唯有讓學生在高中能夠真正探索與學習,才有機會讓更多學生進入適合的學系,也才能讓大學真正的選才。坦白說,從一位教師到要接媒體的電話,又做著類似狗吠火車的事情,那需要很多的信心――信任大學和我們一樣,期望學生可以真正的學習。

這樣的對話讓高中現場的我們了解了大學的考量,除了對於人才的渴望,也有著大學的生存壓力。他們對於人才的期待,必須來自於高中所奠定的基礎,如果無法在考招制度上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大學現場所面臨的困境是無法可解的。

在那之後,大學與高中便共同推動新的考招制度,參與高中新課綱的發展,讓高中的生涯輔導、選課探索、學習歷程,與大學招生能夠對接,引導學生探索自我,不讓大學生退學或休學的情形持續惡化。雖然仍不夠理想,卻是能相互理解與前進的方式。

如果沒有信任做為前提,大學與高中的協商就變成是談判,雙方各自盤算手上有多少籌碼,甚至思考要提出何種條件,以取得最大利益。但是,整件事情根本無利可圖,因為大家所關注的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辦法為孩子爭到未來,大家都會是輸家。

整個過程,我充分感受到招聯會、大考中心、教師團體、高中現場與高教司有共同追求的價值,我們沒有懷疑對方,在想法不同的時候,總是試著換位思考,想想他們的難處,或是他們所在的區域有什麼可以達到平衡的方法。

然而,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這樣進行,比如每每當我提出我在教育現場的見聞,相關承辦人員或計畫單位便可能誤以為我是在否定或指責他們,而不是單純陳述一個現象,大家是否能夠一起討論如何改善。

害怕被否定,以及不願意相信大家共好的心,大大阻礙了教育的發展。無法敞開心門,讓自己逃避了檢視自己的機會,更失去了讓彼此更好的可能。如果人們能夠對彼此有更多的信任,會不會讓自己更有勇氣面對問題,而能堅持實現理想呢?

教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當天下文化邀約我寫書時,我很快便決定了撰寫的方向與內容,這不僅是我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更包含了我對於這片土地的期盼。

為了能更廣泛談論教育的各個層面,本書共分為四個面向:家庭篇、學校篇、社會篇、政策篇,如果改變只限於學校,沒有家庭的同行,沒有社會的氛圍,沒有政策的支持,學校的成效會打折,更可能遇到許多阻力與挫折。

透過「家庭篇」的討論,父母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對於孩子成長過程的介入。透過「學校篇」的討論,學校裡的每個成員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責任和彼此的關係,能夠改變互動方式並建立嶄新的文化。

透過「社會篇」的討論,期待建立教育與社會的連結,讓社會大眾與企業正視自己對教育的影響,也鼓勵大家能積極支持教育產業,讓教育與社會間形成正向循環,相輔相成。最終則藉由「政策篇」的討論,探究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試圖提出問題的緣由,更期望能鼓勵主管機關明確與堅定政策的方向。

本書期望能引起眾人對教育的關注。教育從來都不只是相關工作者或父母該關心的,教育涉及國家競爭、社會民主、民眾素質,是全民的責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積極支持教育,共同營造益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如果能有這樣的覺知,我們必然無法接受政治的惡鬥、社會的紛亂、媒體的亂象,甚且小至不當的生活習慣,因為這可能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抑或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困惑。

本書從洽談、企劃至編寫付梓,歷經近九個月的時間,感謝天下文化編輯團隊的協助,還有林秀姿小姐的文字協力,盡心協助我完成本書。這本書是我做為一個母親、一個教師、一個教育改革推動者的經驗,更是我對於這片土地永續的期待。或許這本書裡所提及的許多事情是你沒有經驗過的,但期望每一位閱讀與討論這本書的你,能夠打開思考的可能,因為當成人願意跨出一步,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擁有更寬廣的天空。

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裡的學習,每個父母都能培養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不管未來遭受多大的挑戰,都能憑藉著自己的資源衝出困境,成為一名無懼的勇者。

這本書無論思維與信念,我非常推崇!

――李儀婷/薩提爾親子教養暢銷作家


當我們找到了對於教育理想的期待與方向時,「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相信」學校,「相信」教育,「相信」每一個「自己」都能成為教育的貢獻者。

建議對教育有想法有熱情的人,都可以看看這本書,「相信」會激發你我對教育有更多的期待與行動。

――陳偉泓/前建國中學校長


希冀我們建立的教育治理模式,能夠為學校、教師、學習者、家長、社會搭建支持系統,鼓勵各方參與以增強變革動能與協作文化,共同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更理想的學校教育一起努力。

也期待偉瑩老師這樣從巨觀到微觀的實踐與書寫能激發更多能量,讓更多教育夥伴一同思考與行動,一起為更好的教育承擔責任、開創新局。

――潘文忠/教育部長


讀完偉瑩新書《教育,我相信你》,我們確實應該靜下心思考,誰該關心教育?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人類,讓全體醒覺原來事業、生活乃至生命都可能一瞬間瓦解,人類必須更謙卑面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唯有透過人性化的教育才能創造永續和平,你、我都可以是社會教育者,為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藍偉瑩 作者

現任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是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著作《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榮獲金石堂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北市中教科課程督學、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與化學教師、新北市金陵女中化學教師兼校長祕書。在超過24年的教學資歷中,遇過不同特質的學生、父母與家庭,也充分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並深度參與課綱相關配套研擬及推動。離開教職後,全心擔任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期許與老師、孩子並肩同行,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近年來踏遍全台各縣市,奔走於國小、中學與大學,並參與許多政策的發展與推動,發現台灣教育的困境根源於人們對於自己、他人或政府的不信任,進而衍生許多對立與拉扯,當教育無法成為群體共同努力的事務時,孩子的發展與未來勢必阻礙重重。偉瑩老師透過本書分享自己的觀察、經驗與建議,期望喚醒大眾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


2020/06/30

BEP05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 x 21 cm

黑白

9789865535131

264

398

書摘